本文刊发于《探索科学》2023年第21期
摘要
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,但由于市场、融资、产品结构等问题,部分民营企业面临困境,甚至陷入破产危机。为了规范企业破产程序,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,我国制定了破产法,并不断完善其中关于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。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相关法律问题,探讨破产法在保护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和挑战,提出优化法律制度的建议,为解决民营企业困境提供参考。
【关键词】民营企业;破产保护;破产法;法律制度;优化建议
【引言】破产程序是一种法定程序,旨在帮助企业解决债务问题、重整经营,或者以清算方式退出市场。对于困境的民营企业来说,破产程序可以是一种重生的机会,也是一种合法化解债务的手段。然而,在实践中,民营企业适用破产程序面临着诸多挑战,涉及法律、经济、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。本文将重点研究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相关法律问题,探讨破产法在保护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和局限性,分析目前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,提出优化建议。
一、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
1、破产保护的现状
我国自2007年实施破产法以来,破产程序逐渐成为解决企业债务问题的法定途径。破产法的修改和完善也逐步扩大了破产主体范围,将民营企业纳入了适用范围[1]。在破产程序中,民营企业可以通过重整、和解等方式实现债务清偿、经营重建。破产保护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,为民营企业在困境中获得拯救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2、存在的问题与挑战
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民营企业适用破产程序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。首先,一些民营企业对破产程序存在抵触情绪,担心破产会影响企业声誉、经营,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退出市场。其次,由于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、融资方式等多样性,破产程序的适用和实施相对复杂,需要考虑更多因素。此外,一些地方政府和法院在破产程序中对民营企业持谨慎态度,导致程序进展缓慢,甚至被滥用。另外,破产程序的实施过程中,缺乏标准化的程序和经验,导致程序效率不高。
二、优化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的法律制度
1、完善宣传和教育
针对民营企业对破产程序的抵触情绪,迫切需要加强相关宣传和教育工作,以明确破产程序作为一种合法、有效解决债务问题的手段,有助于为企业提供新的重生机会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,破产不再是“死路一条”,而是为企业摆脱债务困局、重振旗鼓的正常途径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,以全面普及破产法律知识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破产观念。第一,政府可以积极策划并举办针对民营企业主、高管以及有关从业人员的破产法律培训班、研讨会等活动。通过专业的法律专家讲解,详细介绍破产程序的法律原则、程序步骤、权利义务等,帮助企业人员深入了解并掌握破产保护的优势和应用。同时,结合实际案例,阐释成功的破产重整与和解案例,从而强化企业对破产机制的认识和信心[2]。第二,政府可以借助多种宣传媒体,如电视、广播、网络、报刊等,传播正面的破产案例以及企业通过破产程序实现复苏的故事。通过精心制作的宣传片、报道文章,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解破产困局、实现企业转型的成功范例,有力地打破了民营企业对破产的负面印象,增强了企业对破产保护的认可度。第三,政府还可以组织开展破产知识普及月、宣传周等活动,将破产法律知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、职工培训体系等,使破产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。同时,借助社交平台、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,定期发布与破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、政策解读等内容,以便企业随时获取必要的信息。
2、简化程序流程
目前,我国破产程序的流程相对繁琐,且一刀切的标准难以适应各类企业的不同情况。为了更好地优化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的法律制度,可以考虑在破产法律框架中设立不同的程序路径,以便根据企业的规模、性质等因素进行分类,从而简化程序流程,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与适用性。一方面,针对小微民营企业,可以设置一条较为简化的破产程序路径。这类企业通常规模较小、资金有限,破产程序过于繁琐会增加负担。因此,可以在法律中明确相关简化流程,简化文件材料的提交要求,简化审查程序,缩短审理时间,从而更迅速地实现企业的破产保护和重整。另一方面,对于中型民营企业,可以设置更为灵活的破产程序路径。这些企业通常涉及更多的债权人和债务种类,情况较为复杂。因此,可以设立更具弹性的程序要求,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债务重组、资产处置等操作,以更好地实现债务问题的解决和企业的复苏。另外,对于大型民营企业,可以保留相对完整的破产程序路径。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大,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,因此需要较为严谨的程序保障。在这一类企业的破产程序中,可以进一步强化审查程序,保障各方利益,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。
3、加强监督与执法
为确保破产程序的公平、公正和有效运行,必须加强对破产程序的监督与执法力度。首先,需要建立健全破产程序的监管机制,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,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覆盖。监管机构应当及时收集和核实破产申请的相关信息,对疑似虚假破产案件进行深入调查,避免破产程序被滥用或误用。其次,对于破产申请,应进行严格审核,确保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能够顺利进入程序,而非滥用破产来逃避债务责任。在审核过程中,要注重排查可能存在的虚假资产、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,对于不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,要果断拒绝受理其申请,防止滥用破产程序对债权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[3]。此外,应加大对恶意逃避债务和拖延破产程序的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。对于企业和个人故意通过虚假破产来规避债务责任,或者故意拖延破产程序以逃避债权人的追偿,必须依法予以严惩。相关部门应当依法查处违法行为,维护破产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。
4、强化政府支持
在优化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中,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协调作用不容忽视。政府在民营企业破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,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,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,促进其顺利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,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或顺利退出市场。第一,政府可以在民营企业引入投资人方面提供政策优惠,鼓励外部资本进入,推动企业的重整和转型升级。通过减免税费、提供贷款支持、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,吸引投资人参与破产重整,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资金,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翻身和发展。第二,政府还可以在土地使用、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持,减轻企业经营负担。例如,可以简化土地使用手续,降低企业用地成本;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保障企业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。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,为其在破产保护过程中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第三,政府应当积极为职工提供就业机会,保障其权益。在破产重整过程中,可能会涉及企业的人员裁员或调整,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,提供培训、再就业等支持,帮助职工顺利实现转岗就业,减少其受到的影响。同时,政府还应当加强对职工权益的保障,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。第四,政府要建立多部门协同、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,便利破产管理人相关业务的办理。破产管理人在履职过程中需要办理破产企业工商、税务、社保、银行、不动产等信息查询业务;在破产重整程序中,还有可能要办理企业合并、分立等业务;在破产清算程序中,还须要办理破产企业税务、工商注销等业务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不了解,对相关业务的办理程序把握不准,增加受理限制条件、增设办理环节或者拖延办理时间,导致整个破产程序滞后。因此,政府应当建立工作机制,全力推进各部门完善涉破产企业业务办理条件及流程,打造“一件事一次办”的服务理念,提高破产效率。
【结束语】综上所述,民营企业破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法律机构共同努力。通过加强宣传教育、简化程序流程、加强监督执法、强化政府支持以及借鉴国际经验,可以优化我国的破产保护法律制度,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破产保护,促进其健康发展,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
参考文献:
[1] 柴丽.民营企业破产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[J].法制与社会,2021(15):40-42.
[2] 刘平婕.民营企业破产重整过程中法律问题和相关规范研究[J].法制博览,2021(26):75-76.
[3] 刘红,王昌昌.民营企业破产重整相关法律问题探析——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视角[J].湖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0,40(05):49-5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