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场聚焦“正义”的思想盛宴
3场刑事司法“邂逅AI”沙龙交流
20多位学界业界大咖
近200名参会嘉宾
齐聚岳麓山下、梅溪湖畔
......
2025年3月15日,由人和人律师事务所举办的『刑事法律论坛』成功召开。论坛立足湖南,辐射全国,聚焦刑事司法前沿问题,来自全国各地的刑法学专家、学者及律师代表等共同参与学术沙龙研讨。
论坛以“正义如何决疑”为主题展开专题讲座,并围绕“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刑事立法的规范调适研究”“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刑事司法的范式重构与实践场域的效应研究”“基于行业管理视角的人工智能对刑事业务的影响机理探究”三个主题展开圆桌沙龙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人和人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江帆
人和人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 晏军
论坛由人和人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晏军主持,全国人大代表、人和人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江帆致开幕辞。江帆表示,在美丽的岳麓山下、梅溪湖畔,『人和人』刑事法律论坛如期举行。全国各地的理论学者与实务专家齐聚一堂,坐而论道,本次论坛必能在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碰撞中,激发出新的研究动向与实践探索。
01 “正义如何决疑”主题讲座
主题讲座由中南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人和人律师事务所专家顾问张杰教授主持,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车浩教授作主旨演讲。
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车浩教授
车浩教授指出,普通人基于直觉的正义感是普遍的,而法律人通过专业训练形成的法感则是独特的。法律人的价值在于通过专业技术和体系化思维,将普通人的正义感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实践。他强调,法律人的训练不仅限于掌握法条,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法律实践和案例积累,形成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法感。这种法感使法律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法律实践中,迅速把握案件核心,做出精准判断。
同时,车浩教授提到,法律人需要在专业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架起桥梁,避免因过度专业化而脱离普通人的正义直觉。法律人应善于与普通人沟通,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,让法律真正服务于人民。
讲座中,车浩教授还回顾了近年来刑法学的发展,介绍了决疑术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,强调其在解决疑难案件中的重要作用,并通过受贿罪认定和非法与违规区分等关键案例,进一步阐释了法律人的专业技术和体系化思维的重要性。
与谈人
①中南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人和人律师事务所专家顾问 张杰教授
②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会长 黄明儒教授
③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 赵冠男教授
④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 郑泽星教授
与谈环节,与谈人张杰教授、黄明儒教授、赵冠男教授、郑泽星教授分别从坚定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与发展自信,持续学习、体系思维与理性分析对刑法学研究的重要性,实践中如何坚持学者立场、做到技术相融,正义面孔、决疑方法和决疑语言的呈现等方面作了积极探讨,同时对车浩教授的讲授表达了感谢并作出高度评价。
02 主题沙龙
主题沙龙由湖南律协青工委主任、刑委会副主任、人和人律师事务所刑事业务部部长龙雄彪主持。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代表围绕人工智能与刑事立法的关系、人工智能对刑事司法的影响、人工智能对刑事业务的影响等话题展开对谈。
湖南律协青工委主任、刑委会副主任、人和人律师事务所刑事业务部部长 龙雄彪
议题一: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刑事立法的规范调适研究
主持人
北京律协刑诉委主任、北京衡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常铮
与谈人
①上海律协刑诉委主任、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王思维
②长沙律协刑专委副主任、湖南真泽律师事务所主任 曾杰
③襄阳律协合规委主任、湖北东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王露
—— 观点摘录 ——
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需要刑法规范进行调节,但目前前置法尚未完善,刑事立法条件不成熟。
人工智能是否应具备刑事主体资格、因果关系、共犯问题及立法态度等问题值得深思。
人工智能目前应被视为工具,未来若具备自我意识和情感,才可能讨论其主体资格。刑事立法应保持谦抑性,避免过度扩张,未来可通过司法解释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。
人工智能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已初见端倪,如AI换脸、智能驾驶等,未来需通过立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。
议题二: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刑事司法的范式重构与实践场域的效应研究
主持人
盈科刑辩学院副院长、盈科兰州刑事法律事务部主任 杜平
与谈人
①湖南律协刑专委副主任、湖南天声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科
②湖南律协理事、人和人(岳阳)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卢四海
③北京律协合规委副秘书长、中联北京办公室高级合伙人 巩志芳
—— 观点摘录 ——
人工智能在侦查、审查起诉等环节提升了效率,但其冰冷性需由人类调节。律师应掌握新技术,但不可过度依赖。
人工智能在刑事辩护中的应用有限,更多依赖律师的经验和判断。AI生成的报告需进一步验证,不可完全信任。
人工智能提升了效率,但其算法可能忽略个案差异,需防止陷入算法陷阱。律师应保持对AI的批判性思维。
议题三:基于行业管理视角的人工智能对刑事业务的影响机理探究
主持人
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、河北地质大学法政学院客座教授 李叔凡
与谈人
①江苏省政协委员、江苏天贤律师事务所主任 任洁
②江西律协青工委主任、江西和常律师事务所主任 张海宝
③长沙律协刑专委主任、湖南龙冠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姜浩
—— 观点摘录 ——
人工智能对非诉业务和简单刑事案件的冲击较大,复杂刑事案件仍需律师的专业判断和经验。律师应深耕专业领域,避免被AI取代。
人工智能的颠覆性不可忽视,未来可能取代部分律师工作,但律师应保持职业能力,避免过度依赖AI。保密性和职业伦理是AI应用中的关键问题。
在刑辩领域,AI能提供的是共性的法律产品,而每个律师在处理同一个案件时会有不同的精彩之处,因此不应让AI抹去刑辩律师的个性。